广州帆拓科技
临清市城市规划展
广州帆拓信息科技
全息开发 广
AR《恐龙星际》
广州帆拓科技圆满
NEWS 关于用 VR 报道新闻,网易是这么看的
关于用 VR 报道新闻,网易是这么看的
发布日期:2016-4-29 15:50:43

1986 年 4 月 26 日凌晨 1 点 23 分,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。

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,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。其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,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 400 倍以上。由于核反应堆全部炸毁,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,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电事故。

30 年后今天,三名网易新闻的记者重新进入现场,并用 VR 设备记录了 30 年后的切尔诺贝利,推出了一部可供所有人观看的 VR 视频《核辐射的回声》。


更接近于电影的新闻报道

说是新闻报道,《核辐射的回声》更接近于脚本电影,通过「死亡之桥」等七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场景,加上空间中虚拟人物的对话,模拟、串联起 30 年前事故发生时的现场景象。

视频提供「普通模式」和「VR 模式」两种,用户可以使用 VR 眼镜或者直接用手机观看,不过手机仅限 iOS 系统。拍摄设备使用的是 Insta360,后期技术支持主要来自 720 云。

在 GMIC 的展位现场,网易新闻提供了一台 HTC Vive 供人们观赏这部「影片」。老实说,由于缺乏头部转动之外的互动,如果没有画外音的对话,很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正在看全景照片。

当然这并不是这则新闻报道的问题。由于拍摄器材和拍摄方式所限,目前并没有更好的拍摄方式(在空间中移动、触摸环境中的事物等),让读者与情景进行互动。

看起来 VR 对于新闻能做的并不多,更接近于「拓展新闻的表达方式」。

网易传媒副总编刘晶,似乎也是这么看的。


稍显乏力的第一视角

相较游戏可以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获得超越平面的体验,这种固定视角能给新闻带来的好处少之又少。

新闻自身的报道性,天然要求报道着站在「上帝视角」,除提供足够读者还原情景的信息外,还要提供时间维度上的信息(过去、历史)、同类事件信息(横向正在发生的事件)等。

网易传媒副总编刘晶在 GMIC 大会上演讲

由于第一视角而必须「成为新闻的当事人」,对于新闻自身的要求会更多。例如切尔诺贝利爆炸事件发生在 30 年前,今天的年轻人大多出生在爆炸之后,对当时的情景和世界形势并不了解。采用 VR 的方式重现当年情景让用户沉浸其中有助于新闻理解,这样的 VR 内容非常值得尝试的。

但如果是实时发生在周围的新闻如自然灾害、突发事件,拍摄器材、剪辑时间和采用何种视角表达都将成为 VR 内容的绊脚石。

「新闻很难进入第一视角,因为新闻本身是报道性的、外部观察式的,你进入到新闻里面。用我们的行话讲,你是不是想成为新闻的当事人?只有在 VR 硬件技术发展、影视游戏产业的同行做了很多的探索之后,我们才有可能尝试第一视角新闻的内容的制作。」


也许组合式报道是 VR 新闻的出路

「相对于游戏领域,新闻领域的 VR 受到的限制非常非常多。切尔诺贝利这个事故是网易今年做的第三个 VR 相关报道的内容,加入了很多情景的设定、情节的指引。虽然因为各种限制,我们还没有加入互动的元素。VR 这个设备对于媒体,目前能够改变的只是某个领域或者整个报道环节当中的某个环节。比如大家现在喜欢提倡融合性报道,VR 在其中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,它不可能成为报道的全部部分。」

对于 VR 新闻报道刘晶显得极其理性。在 VR 之外,网易还在尝试使用 H5、直播等形式展示新闻。以网易的新闻直播平台为例,目前的数据是每周直播数量超过 50 场,直播内容用户平均参与量约 100 万,网易新闻也正在转型成为全新的新闻载体。

在多家抢占 VR 内容先机的环境下,网易是否考虑搭建 VR 内容分发平台?在接受 ARinChina 采访时,刘晶的看法显得很保守:「目前网易新闻客户端已经支持全景视频播放,目前 VR 受制于内容源,增加板块并不难,难的是没有内容源更新给用户去看。」

不过,「今年之内应该有更多版本迭代尝试,当然也要看用户是否接受。」

上一条:帆拓科技将与东莞秦朝科技成将AR/VR高  |  下一条:院士与大佬同台“碰撞”,最顶级的VR/A
TOP
合作伙伴: 南方航空  |   吉林凯蒂  |   迈达斯集团  |   欣会铝制品有限公司拟  |   广东三向集团  |   东莞秦朝科技  |   广东工业大学  |   宅品基地  |   广州地铁  |   亚铝集团  |  
TEL:020-86088062  FAX:020-86088062
 业务洽谈  技术咨询
TOP
Scan the QR code